
钓鱼需用钓饵,只有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, 它才会上钩。三十六计之十七计为抛砖引玉计。抛砖引玉计中,“砖”就是饵,“玉”才是鱼。而智者总能在“砖”与“玉”之间找到更好的选择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,我们选取几个来看看。
一是董卓舍马得吕布。三国演义第三回中,董卓与丁原闹翻了脸。董卓本想杀鸡儆猴,不料见丁原身后站着一人,手持方天画戟,对着董卓怒目而视,一打听原来是吕布。第二天,丁原率吕布出击,把董卓打得大败。董卓发愁之际,呂布的同乡李肃向董卓献计,自愿前去说服呂布。并劝董卓要舍得抛砖,献出赤兔马,说道:欲取天下,何惜一马?董卓欣然与之,更与黄金一千两、明珠数十颗、玉带一条。吕布见利忘义,竟然杀掉丁原,投奔董卓。董卓抛砖得玉这笔买卖很划算。然而,吕布再想要得到貂蝉时,董卓却舍不得了。在司徒王允的美人计下,董卓的生命划上了句号。这也说明,在董卓心里,貂蝉显然不是引‘玉“的“砖”,而是他心中的”玉“。
展开剩余91%二是丁斐舍马救曹操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八回中,曹操杀掉西凉马腾后,马腾的儿子马超兴兵雪恨,攻打曹操,夺了潼关。曹操带兵来到潼关前与马超对垒。马超采纳了韩遂的建议,在曹操渡河时便发起攻击,打得曹操溃不成军,没命地逃跑。当时的渭南县令丁斐正在南山之上,他看到马超的追杀使曹操时刻都有生命之虞,于是打开寨门,将所有的牛马驱赶出来。一时间,满山遍野到处是牛马。西凉兵见状,都回过头来争抢牛马,无心追赶狂逃的曹操。曹操也因此化险为夷。曹操上岸后,听说是丁斐用“纵牛马以诱敌”的妙计救了他,立即提拔丁斐为典军校尉。丁斐的纵牛马以诱敌之计,实际就是以利诱之的谋略,利益会使人的目标改变,利欲熏心使许多人迷失方向。
三是孔明舍马诱仲达。诸葛亮北伐中原,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粮草。第六次北伐时,魏蜀在祁山对阵。蜀国的粮草在剑阁,运输困难。诸葛亮用上了木牛流马开始运粮。很快司马懿便得到消息:蜀军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,不用费多大力气,牛马还不用喂东西。于是便派人抢了三五匹回来,仿造了两千余只,开始运粮。孔明大喜,命王平去截杀魏军运粮队伍,并交待说:抢到木牛流马后,如有魏兵追来,就把木牛流马的舌头扭转,牛马就不能动了。果然,王平按照诸葛亮的办法抢回了魏兵两千多只木牛流马和运输的粮食,还差点杀了司马懿。计策中,第一次蜀兵被抢走的几匹木牛流马和肚子里装的粮草就是诱饵,就是诸葛亮抛出的“砖”,后来司马懿仿制的几千木牛流马和肚子里的粮草就是“玉”。诸葛亮只付出了很少的粮食和几匹木牛流马,就得到了司马懿几千匹木牛流马还有粮食。
抛砖引玉计,其实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迷惑诱骗对手,主动送给敌人一 些小恩小惠,使其先尝到一定的甜头而放松警惕,借此进一步利诱他自己上钩。这样,己方虽付出较小的代价,却可获得较大的好处。这是一种先予后取的策略。生活中,作为普通人都有易受暗示和从众心理,这是抛砖引玉计实施的心理基础。所以说,如果要防范上别人的当,就要做到遇事要有自己的主见,认为该做的事,别人 阻止不了;认为不该做的事,别人也劝不成。不要受人蛊惑,防止别人用砖引走我方的玉。
为了更好地控制别人,先故意放开他,使他放松戒备 或充分暴露,然后再下手,这就是欲擒故纵。如果你把这种办法用在搞对象上,那就太Low啦!在战场上,用欲擒故纵计,可是大智慧啊!你看看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用这计谋办成就了多少大事。
一是钓刘备三顾茅庐。在隆中待业的诸葛亮才能有多大?《三国演义》中,他本人自比官仲乐毅,而他的伯乐司马徽却认为他的才能可以和姜子牙、张良相提并论。但是27岁的诸葛亮仍然待业在南阳卧龙岗。如果他主动出去找工作,最多也就能找个县处级的职位。但这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生活。他要像姜太公一样待价而沽。先是得到当时名士司马徽的肯定和推介: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。接着又是徐庶的大力推荐:以某比之,譬犹驽马并麒麟、寒鸦配鸾凤耳。引得刘备三次求访诸葛亮。在三顾茅庐中,崔州平、石广元都在高度评价诸葛亮。包括他的老岳父都不辞辛劳,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,在野外向刘备吟诵他的诗歌。在吊足刘备的胃口后,诸葛亮才在草堂与刘备会面,并提出他的论文——《隆中对》。终于,诸葛亮当上了刘备这支绩优股的军师,几年后,又成为蜀汉丞相,到达了人生的高光时刻。
二是过江东智激孙权。曹操攻战荆州后,兵锋直指江东。诸葛亮受命过江东游说孙权,意图促成孙刘联盟,共同抗曹。当时,曹操已经写信劝降孙权,孙权犹豫不决。一般人当说客,都是正面劝说,晓以利害,以图达到目的。诸葛亮偏不是一般人。他第一次见孙权的面,竟然大力渲染曹操的强大。说曹操有精兵百万,战将千员,如果犹豫,还不如投降算了。并说刘备不降是因为刘备贵为皇叔不能屈居人下的。言外之意就是:你孙权怎么能跟刘备比呢?你还是早点投降,保全你的小命吧。惹得孙权拂袖而去。鲁肃埋怨诸葛亮说话难听,诸葛亮笑着说:“怎么这么不能容忍呢?我有破曹的计策,他不问我,我就故意不说。”鲁肃听了,马上禀告给了孙权。孙权才醒悟过来,于是虚心向诸葛亮请教,最终双方结成了孙刘联盟,打败了曹操。诸葛亮用欲擒故纵计,成功地说服了孙权。
三是攻心战七擒孟获。蜀汉建立之后,诸葛亮定下北伐大计。由于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,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,决定亲自率兵擒孟获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,影响很大,如果让他心悦诚服,主动请降,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。否则,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,后方难以安定。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“攻心”战,第一次擒住孟获,他不服。诸葛亮释放了他。再擒孟获,仍不服再一次释放了他。之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,都被诸葛亮识破,四次被擒,四次被释放。最后一次,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,第七次生擒孟获,这次终于感动了孟获,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,誓不再反。从此,蜀国西南安定,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。
我们分析欲擒故纵计,可以从三方面来讲。一是跑累了再抓。在敌人觉得有一线生的希望时,它就会拼命地逃走。在惊慌恐惧中拼命逃跑,这时他也就丧失了反抗能力,我们便可手到擒来。二是吹大了再扎。要想把皮球扎破,放掉里面的气,可以先向球里吹气,待球鼓大,把皮撑薄时,再来扎它,就更容易了。三是放长线钓大鱼。大鱼都在水深浪急之处,要舍得投以长线、大饵才行。对待对手也是这样,我们可以放纵他,使其积累更多的错误,我们处理它就更加容易了。”
常言道:虎落平阳被犬欺。意思是老虎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,连狗都可以欺负。这句俗语从老虎的角度来讲,确实是一种屈辱。可是作为弱势一方的狗来解读,它的意思就是,如果想打败比自己强大的老虎,必须把它引到平阳地区才能实现。作为三十六计的“调虎离山”计,告诉我们的就是,如果打败对手,必须找准对手所依托的优势条件,毁掉它,让它处在弱势地位。而毁掉对手的优势条件就叫掉虎离山。
孙策用计谋卢江。公元199年,孙策欲向北推进,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。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,北有淮水阻隔,易守难攻,且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,如果硬攻,取胜的机会很小。孙策针对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,派人给其送去一份厚礼,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。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。他说,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,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,我们感激不尽。上缭一带,十分富庶,刘勋早想夺取,今见孙策软弱无能,决定发兵上缭。孙策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,城内空虚,心中大喜,说:“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!”干是立即率领人马,水陆并进,袭击卢江,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,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。刘勋猛攻上缭,一直不能取胜。突然得报,孙策已取卢江,情知中计,后悔已经来不及了,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。
孔明用计得两郡。公元227年,诸葛亮率军北伐,魏国驸马夏侯楙主动请缨,率军迎敌。双方在凤鸣山展开对决。夏侯楙的将领不如诸葛亮,六万官兵反被一万余蜀军冲击得溃不成军,他逃到南安郡,闭城不出。南安郡墙高壕深,极难攻取,与它相邻的是安定郡和天水郡。诸葛亮决定先攻取安定和天水,再下南安城。于是留下一队人马围困南安,然后派人假扮南安郡太守杨陵部将裴绪前往安定,称南安危急,请求安定太守崔谅发兵解救。崔谅唯恐夏侯楙落入蜀军之手,朝廷怪罪下来,只得领兵去救。诸葛亮立刻派出大将魏延袭击城内空虚的安定郡,轻松攻占这座城池,并生擒崔谅。崔谅假意投降,并提出愿意说服南安城杨陵来降。诸葛亮将计就计,派关兴、张苞和崔谅率一小队蜀军共同进城,趁机将杨陵砍死,并刺死崔谅,活捉夏侯楙,取得了南安郡。
仲达用计赚曹爽。三国魏少帝时,皇族曹爽为大将军,司马懿为太尉,曹爽担心司马懿迟早会篡夺曹氏江山,就让魏少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,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兵权。司马懿十分清楚曹爽的意图,为了不让曹爽进一步加害于他,装病不入朝,并在曹爽安排的几次探视下,假装病入膏肓,骗过曹爽。公元249年1月,“病”中的司马懿乘机派人提醒魏少帝去祭祖,少帝果然领着曹爽一族全部出城去祭祖。司马懿听报少帝一行刚出皇城,见“虎”已调出,立即披甲带枪,同他的两个儿子,率领兵马抢占了城门和兵库,并假传丘太后的诏令,撤了曹爽的军职。曹爽一行得知城里情况,一时慌了阵脚,同时,他们都是些吃喝玩乐之辈,经司马懿轮番的利诱与威逼,曹爽只得缴械投降。后来,司马懿以“谋反罪”,杀了曹爽一干人。如此,魏国的军、政大权尽归于司马懿一族人的手上。
其实,老虎虽然厉害,但离开大山,它的实力便打了折扣。调虎离山计的核心在于“调”字,只要实现“调”字,便能削弱对手,达到胜利。在现代生活中,当自己和对手共同争夺一块利益时,如果用协商的方法不能解决,就可以考虑攻击对手的另外一个弱点,以分散对手和自己竞争的精力,使其首尾难以兼顾,迫使对手做出让步,以达到自己成功的目的。
从前,有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叫李玄,为了和太上老君学习长生不老之术,把躯体留在凡间,灵魂跟着太上老君魂游太空。为他守护躯体的徒弟一直不见他回来,便将他的躯体火化入葬。他返回来时无法还魂,只好将灵魂附在一个刚刚断气的乞丐身上,才活了过来。而原来英俊的李玄,也t4.rr09.net/bfwtr变成了蓬头垢面,袒腹露胸,跛着一脚的形象,成了铁拐李。这就是“借尸还魂”的出处。
借尸还魂原意是说,已经死亡的东西,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。而作为三十六计第十四计,是指利用、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 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。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,总会有人扶植亡国君王的后代, 打起前朝的旗帜以号令天下,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借尸还魂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这种例子非常多。
一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。东汉末年,专权的董卓被杀以后,汉献帝又被诸侯裹挟而四处流亡,到达东都洛阳时,洛阳已是废墟。本来非常有能力扶持献帝的袁绍认为献帝已经无用,没有去搭理。曹操却听从了谋士毛阶“奉天子以令不臣,修耕植以畜军资”的建议,将献帝接回许都,以此功封为丞相。天子由流亡变身为傀儡。从此,曹操的政令均以天子颁诏形式发出,各地诸侯陷入两难境地,服从则于己不利,尤其是讨伐其他诸侯,让曹操坐收渔人之利;不服,则违抗天子,大逆不道。曹操以此政治优势,加以军事实力,统一了北方。曹操的智慧就是借汉献帝这个壳,加强了自己的权力。
二是刘备以借为占得荆川。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中,便向刘备提出必须以荆州为根据地,方能称雄蜀地,所以刘备一心想要占领荆州。赤壁大败曹操之后,刘备就抢先占据 了荆州。然而,荆州实乃刘表之地,刘备初来乍到,对当时的混乱局势,一时无法控制名士马良便向刘备献策说:“主公如果举荐刘表的儿子刘琦作荆州刺史,那么荆州人就一定会归顺的。另外,刘琦继承父业,理所当然,孙吴也就没有索要荆州的借口了。”刘备采纳了这一建议,便长期趁机 “借”占了荆州。公元215年,曹操进攻汉中,张鲁降曹,益州刘璋集团形势危急,便请刘备入川,刘备便派关羽留守荆州,亲自率步卒万人进入益州。期间,刘备借机与刘璋翻脸,向刘璋宣战,乘胜直捣成都,完成了占领西川的计划。因刘璋的暗弱无能,刘备借助西川终于实现了称王称帝。
三是司马昭立曹奂伺机谋国。司马懿家族掌握了曹魏权力后,开始谋划取而代之。到了晋公司马昭时代,因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,借"龙现于井"写了一首《潜龙诗》,从而激怒司马昭。贾充按照司马昭的意图,安派部将成济将愤怒中的皇帝曹髦刺死。事后大臣上表请司马昭称帝,司马昭却拿出周文王和魏武帝不恳称帝的事迹推辞。众臣便知道他是想到了儿子这一辈再称帝。事后,司马昭又立15岁的曹奂为帝。到了儿子司马炎时代,便将曹奂废了。司马昭不称帝主要是因为朝中还有一部分人忠于曹魏的人,另外,西蜀、东吴也未平定,政权还不稳。他还需要借曹奂的身份,稳定政权,等待时机再完成夺位事业。这也是一种借尸还魂的计谋。
股市中有一种策略叫借壳上市,生活中有一种措施叫借鸡生蛋。会借本身是一种能力,一般人认为,既然是借,肯定是向比自己强的人借的。其实不然。借形、借力一般不借有能力、有作为的,因为它们难以驾驭和控制,而应借用那些无能力、无作为的,因为它既容易驾驭和控制,又不易引起敌人的注意。这就是无用之用,需要细细琢磨,才能用好。
发布于:安徽省老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